連結器 <<
Previous Next >> 虛擬化
處理器歷史
第一批微處理器於1970年代製造。這些微處理器基於NMOS(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)邏輯和晶體管構建。早期,四位處理器(例如Intel 4004)很常見。英特爾4004具有2300個晶體管。它每秒執行60,000次操作,尋址640字節的內存,並以740 kHz的速度運行。英特爾4004的價格約為200美元。十年後,諸如摩托羅拉6502之類的八位處理器取代了四位芯片。摩托羅拉6502是8毫米製程技術芯片,面積為4毫米見方。到1970年代末,出現了16位處理器。
在1980年代,新設計中普遍使用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,而CMOS(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)技術取代了NMOS。在過去的十年中,晶體管的數量急劇增加。1980年代的家用計算機主要使用1970年代引入的處理器。1975年首次發布的Motorola 6502和Zilog Z80(1976)的版本是許多家用計算機的核心,例如Commodore 64和ZX Spectrum。甚至第一代IBM PC都使用了1970年代的處理器:Intel8088。直到Intel的80286(在IBM PC AT中)和後來的80386,1980年代的計算機才使用1980年代設計的處理器。這些近十年來的處理器提供了更高的時鐘速度和32位字長,以及新的工作模式,例如保護模式,早期芯片中沒有的功能。具體來說,英特爾80386是32位芯片。它擁有超過275,000個晶體管,每秒可執行超過500萬條指令。80386的價格約為299美元。至關重要的是,在這些更高級的芯片中,從Microsoft Windows 2.0開始,保護模式允許使用虛擬內存,並將圖形用戶界面帶入商用計算機。
32位微處理器在1990年代主導了消費市場。在1990年至1999年之間,處理器時鐘速度提高了十倍以上,並且在該十年後期開始出現64位處理器。在1990年代,微處理器不再為處理器和RAM使用相同的時鐘速度。這項技術可以提高處理器速度。1993年,英特爾發布了奔騰處理器。奔騰芯片是60 MHz處理器。它裝有310萬個晶體管,售價約為875美元。
在2000年代,64位處理器成為主流。由於冷卻技術達到頂峰,微處理器時鐘速度達到了上限。散發處理器熱量的能力已達到極限。製造商沒有採用昂貴且不切實際的冷卻系統,而是尋求其他方法來使用多核處理器技術來提高處理器性能。超頻誕生於1990年代,但在2000年代就已誕生。隨著多核技術的引入,處理器成本開始急劇下降。
設計用於超頻處理器的現成的冷卻系統變得越來越普遍,而設計用於遊戲的PC的概念也越來越普遍。在過去的十年中,晶體管的數量增加了大約一個量級,這一趨勢延續了過去的幾十年。處理器尺寸從180 nm減少到45 nm約四倍。AMD在2007年發布了Athlon X2處理器系列。AMD Athlon X2 Brisbane系列以1.9至2.6 GHz的速度進行處理,並包含512 KB L2緩存。2012年,AMD發布了A10-5700台式機處理器。它包括一個4M L2高速緩存,並以3.4 GHz或Turbo模式下的4.0 GHz的速度進行處理。AMD的A10-5800K與A10-5700同時發布,具有相同的緩存,但是在Turbo模式下提供了3.8 GHz或4.2 GHz的處理速度。在2010年代,處理器通常容納2.5至40億個晶體管。
本節的內容摘自Wikipedia。
連結器 <<
Previous Next >> 虛擬化